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2015-09-30 11:33 作者: 编辑:院办管理员    (点击: )

前 言

吕梁学院是2010年3月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最早创办于1978年。学校所在地吕梁市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正在崛起的资源富区和发展新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办学三十多年来,全校几代教职员工满怀崇高的教育理想,筚路蓝缕,薪火相继,现已基本建立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现有18个教学系(部),39个本科专业(含4个专业方向)和14个专科专业,开办有2+2国际合作办学本科项目(ISEC)。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生源覆盖全国各省市区。

学校秉承“弘毅行知”的校训,始终把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办学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学习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精心打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育人”三大支点,在突破理论教学常规模式的同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多元考核、劳动教育、自主选学”等四大育人环节,全力推进以“四大板块、八个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育人系列工程,将研究生考试辅导、公务员考试辅导、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着力为学生搭建宽阔的“成长、成才、成人”平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近年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大学生学科专业技能竞赛、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资格证考试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骄人成绩,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秉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理念,坚持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研究并重并举,注重应用型研究与协同创新,以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品牌专业、特色实验室、精品课程、多媒体教学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学校努力拓展事业空间,坚持走共赢发展之路,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得到不断优化。

学校始终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生命线工程常抓不懈,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就业创业教育、就业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办学37年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5万余人,一次性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多年均被评为“山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目前,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正以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的精神,大力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进一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学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转型快速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服务有力、人民满意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目 录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二、本科专业设置

三、在校生数量

四、生源质量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二、主讲教师

三、教学经费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源

四、教学用房

五、图书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一)课程体系和开设课程

(二)精品课程

三、教材建设

四、实践教学

(一)实验教学

(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三)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四)大学生创新教育

五、教学改革与研究

第四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

(一)校、系(部)两级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二)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

(三)教学督导制度

(四)领导干部听课、座谈

(五)教学信息通报

二、教学质量评价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二)教学工作状态考核评价

第五部分 本科生培养质量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二、学生体质测试及英语等级考试

三、应届本科生毕业

四、毕业生就业

五、社会评价

第六部分 本学年学校教学的特色、亮点工作

第七部分 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通过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及认真深入的学习、调研和论证,学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坚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即以人才培养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厚实、技能扎实、作风朴实、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三实一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学校已基本建立了以工科为主,文、理、法、教育、历史、管理、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互动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拥有本科专业35 个(另有4个专业方向),其中,工学专业18个,占专业总数的51.4%,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

三、在校生数量

2016-2017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3452人(含普通本科生21706人(其中,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66人),普通高职(含专科)生1746人),函授生62 人,折合在校生数23459.4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92.56%。

四、生源质量

本学年,招收本科学生3960人,实际报到3730人,报到率93.52%。招生地区涵盖全国26 个省份。招生专业35个,另有4个专业方向,其中有两个新专业为首次招生。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学校有教师 1168 人,其中专任教师 1097人,聘请校外教师 142 人;教授、副教授 224 人,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0.5%;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50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46%;有省级教学名师 4 人,校级教学名师21名,兼职教授 2 人,客座教授 1 人;生师比20.09:1。

二、主讲教师

学校鼓励和引导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承担核心课程,将开课情况纳入教师业绩考评。聘任“985”、“211”工程院校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220余人,同时聘请140余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2014-2015 学年, 学校开设本科课程1132门, 6110门次,获批科研立项资助经费194万元。获得专利9项。出版著作14部。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94篇,其中SCI、SSCI、EI、ISTP收录15篇,国内核心刊物收录39篇,学校科研投入进一步加大,科研氛围日渐浓厚。

三、教学经费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源

学校始终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经费投入优先。2016年, 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共计 1779.71 万元, 生均 758.63 元; 本科实验经费 43.31万元, 生均19.95 元;本科生实习经费 23.93 万元, 生均 11.02 元;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共11581.29万元, 生均 4936.74元。学校加快教学科研设备投入,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359.693 万元,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

四、教学用房

学校建有新校区和交口实训实习基地,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总占地面积1618亩,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 22.7357万平方米,生均 9.69 平方米;学校实验室面积 5.9183 万平方米,生均 2.52平方米。生均教室面积4.16平方米, 2014 年,随着学校新校区二期工程的投入使用和三期工程的开建,学校的基础设施及办学条件得到有力改善,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和运动场所及设施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五、图书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

学校加大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强化现代化服务技术手段,通过网络为师生提供文献查询服务。学校现有馆藏纸质图书97.6万册,生均41.6 册。中外文纸本期刊 650种,电子图书79.6万种,电子期刊 9300 种。有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5个数据库。生均图书馆面积2.05平方米。2014 年,新增纸质图书 5.5万种,当年图书流通量为10.86万次,当年电子资源访问量为769万次。学校具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微格教学实验室等。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为不断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2016-2017 学年,学校继续加强专业建设,整体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在加强传统优势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一)服务地方经济,积极进行相关专业申报。学校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以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宗旨,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增量促优化,以增量促效益,以增量促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申报相关专业。2016-2017 学年,学校申报成功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新专业,并于2015年秋季实现招生。

(二)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学校抓住我省转型发展和吕梁实施“五三战略”的契机,采取扶强不扶弱的原则,重点建设化工类、矿业类、土木类、建筑类、机械类、材料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育学类等专业,积极培育省级特色专业,2017年6月,生物科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加快学科专业培育,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艺术)设计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等学科专业,形成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格局,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建设

(一)课程体系和开设课程

课程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性保证,是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总体仍按照“平台+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的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具体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或职业技能)平台、若干课程模块及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但进一步压缩了理论课学时,增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开了选修课程门数。同时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不再按照学科型的思路过分关注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面向应用来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知识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2016-2017 学年,学校共开设课程 1132 门、6110 门次。通识选修课程增加到300余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学的空间。

(二)精品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学校加强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群建设,积极培育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截止2017 年9 月,学校共有省级精品资源课程5 门,另有4门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已经申报,建成校级精品(优秀)课程(群)39 门(含高职高专精品课程)。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重要反映。学校制定了《吕梁学院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对教材管理、选用、评选等方面做出规定,鼓励教师使用国家、省规划教材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既具有我校特色又符合教学需要的优秀教材。2016-2017 学年,我校选用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793种,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含)规划教材、重点推荐教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的比例为84%。

四、实践教学

(一)实验教学

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把实验当做是理论的简单验证的偏颇,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将部分实验课单列,保证其开设课时;同时,减少偏重于知识验证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研究型实验项目的比例,使之占已开出实验项目的比例不少于30%;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抓了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应用化学中心的持续性建设,为我校实验教学提供成功经验和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有 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 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6个实验室。2014-2015学年,学校开出实验课程总计 297 门,除采矿工程等四个专业外,其余专业实验开出率均为 100 %。

(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继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重视与企业、地方的合作育人,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6个。尤其是我校与交口县在深思熟虑基础上合作共建的“吕梁学院交口实习实训基地”独立建校,占地450亩,总投资4亿元,拥有国内一流的实习实训设施,可同时容纳5000人开展金属工艺、机械制造、材料制备、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学校大力加强实习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制定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实习手册和实习管理办法,指派专人与企业指导人员共同负责实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成绩评定表、实习单位评语,同时组织问卷调查,采集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不断改进组织和管理。

(三)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学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条例》,规范毕业论文管理,严把论文选题关和质量关。2015 届毕业生共完成毕业设计(论文)4018 份,有3563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生产、科研和教学实际。共评出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4份。

(四)大学生创新教育

课外科技文化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锻炼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和课外学术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不少于4学分的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出台了《吕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以国家、省、学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迄今为止,已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58项。

五、教学改革与研究

学校紧紧围绕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省、校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选工作,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研究。有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本科优秀教学团队、40门精品课程获得校级立项。学校有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 28 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63 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 2项。 2015年,学校获批山西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 4 项,有15个课题获得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

第四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我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生命线的根本理念,成立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校、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有效调动各教学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规范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

(一)校、系(部)两级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各系(部)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学校建立校、系(部)二级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学校教学工作例会,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主持召开,教务处相关人员和各教学系部主任参与,专题研究和宏观监控教学工作质量;各系部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各教研室定期不定期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观摩活动。学校通过教学工作例会及时了解各系(部)教学及管理现状,研究解决教学问题,通报教学信息,着力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二)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

学校积极开展各项教学质量监测,已初步形成一套常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包括教学日常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教学专项检查等。

学校构建了校、系两级常规检查制度。系(部)级层面主要是通过日常监督对本单位教学工作情况实行监督,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在内部解决。校级层面主要是:学期初,始终坚持校领导带队巡视新学期第一天教学秩序制度和校教学督导、各级领导随堂听课制度。学期中,学校开展期中教学检查活动,采用单位自查和学校现场检查的方式,及时了解教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2016-2017 学年还组织了课堂考核专项评估和毕业综合训练专项评估、实验教学工作专项评估等专项检查。

(三)教学督导制度

学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选聘优秀离退休教授、副教授组成校教学督导组,参与教学全过程检查、监控与评价,现有校专职教学督导员 4 名。2016-2017学年,校教学督导组共检查教学秩序 320 余次,听课235学时;检查调停课表 120余门次。参与教学检查、各类评审、期末考试巡视等工作。2014-2015 学年共查处4例教学事故,对广大教师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四)领导干部听课、座谈

为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依据《吕梁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党政领导,有关部门正、副处职干部,教学单位的党政领导,教研室主任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深入课堂了解本科教学情况,鼓励教师互听互学,每学期组织召开有校领导参加的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和反馈教学效果。 2016-2017学年, 全校领导干部听课超过 550 学时, 并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

(五)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教学信息通报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校于本学年实行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收集广大同学的意见反馈到相关部门,对我校在办学特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涌现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运行一年来,学生信息员尽职尽责,较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学校还建立教学信息通报制度,每月出版一期《教学信息》,将教学动态和监管结果等进行通报和反馈。2014-2015学年,学校通报的信息涵盖教研活动情况、学术讲座情况、课程改革研讨、教学检查通报、教学工作例会召开情况通报、师生反馈信息通报、领导干部听课情况通报、系部工作动态等

二、教学质量评价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采用网上评教形式,根据学校、教学单位和学生三个评价指标体系,每学期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进行教师评学,作为集体评优和学生管理的重要参考。学校初步构建了校系领导、校系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听课制度,保证了听课覆盖的范围和数量,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二)教学工作状态考核评价

学校通过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及各种教学专项检查对教学系(部)的工作状态及教学运行管理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项目包括领导班子及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落实情况、教学文件执行情况、教研室活动情况、教学相关会议出席情况、试卷检查情况、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情况、教学进度表检查情况、教师调停课情况等。 2014-2015学年,学校对各教学单位工作状态进行了考核评价。

第五部分 本科生培养质量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围绕“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强化服务意识,突出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学生对学校的考风、教师备课、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学风等几方面满意度较高。

(一)积极开展学生奖贷补工作。为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贯彻实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同时,学校配套实行单项奖学金、专业助学金等制度。学校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同时建立勤工助学基地,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2014-2015学年,由中文系校友设立的圆梦文学奖等社会奖助学金继续发放,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学校勤工助学投入资金198 万元, 3391名学生获得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帮助7142名学生申请助学贷款 3995万元;发放学校奖学金共计 183 万元,4501名学生获得了各类奖学金。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文化学术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及各类学科竞赛及各种技能大赛,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2016-2017学年,我校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国家级4项,省级10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135项,其中国家级44项,省部级91项;在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本科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中获奖36项,其中国际级5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29项;在省级以上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奖7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7篇,发表作品233篇,获准专利1项。

(三)狠抓教风、学风和考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落实各项相关制度,从正反两方面来促进优良学风、教风和考风的建设。有51个班集体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1046名学生获得吕梁学院院长奖等校级荣誉称号;117人次学生因考试违纪、作弊及受处分而受到查处。

(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做好学生日常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接待咨询个案约110人次(专指到心理咨询室接受咨询的情况,不包括其它形式的咨询);开好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新生心理档案,对有情绪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在保密原则下做好追踪服务;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培训。

(五)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始终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生命线工程常抓不懈,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健康的求职心理,为以后更好就业做好准备。同时,在就业创业教育、就业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二、学生体质测试及英语等级考试

学校进行大学生体质测试,体质测试达标率为87%;2011级本科学生(当年毕业生)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42.4%,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10.5%。

三、应届本科生毕业

2017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4016人,符合毕业条件 4002 人,毕业率99.65%;符合学位授予条件 3943人,学位授予率 98.19%。

四、毕业生就业

学校始终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通过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和就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就业水平。2017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数为3042人,就业率为 75.01%。毕业生考取研究生805人,校平均考研率23.45%,其中生物科学专业考研率为48.5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46.77%,。

五、社会评价

为进一步提升毕业生质量,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学校利用毕业生生源信息发布会、校园招聘会、座谈、电话回访、定期走访和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历届毕业生以基础厚实、技能扎实、作风朴实、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好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留得住、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表示认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表示满意。

第六部分 本学年学校教学的特色、亮点工作

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风向标,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和台湾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努力推进以“四大板块、八个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育人系列活动,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劳动教育、自主选学、多元考核等育人环节,着力为全体学生搭建宽阔的“成长、成才、成人”平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

一、课程多元考核持续推进

课程多元考核是我校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遵循“压课时、重实践、自主选学、多元考核”的改革原则,我们选择了理论教学的末端——考核方式改革作为突破口来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改革。以考试考核方法改革为抓手,试行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以此倒逼突出学生主体建构的“教与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做法是改变传统单一的结果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弱化期末考试,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完成课业的情况等纳入学生的考核成绩范围,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学生特点,采取小论文、读书笔记、社会实践报告、登台讲课、实践操作、讨论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原则上要求期末考试成绩只占课程考核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60%。平时成绩根据课程特点可由3~5个部分组成,如出勤占10%,课堂综合表现占15%,作业完成情况占15%,阶段性测验占20%等,平时成绩组成及权重分布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确定,赋分要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注重考评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多元考核方式已经尝试了四个学期,共有近600门课程、800余位老师参与了此项改革。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最大的效果是直接促进了“教与学”模式的变革,老师们普遍反映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增强了,发言踊跃了,逃课睡觉玩手机的少了,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校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将课程多元考核引向深入。

二、环境育人项目成效显著

“环境育人”项目是我校学习借鉴西方和台湾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由四大板块(即学习发展、思想心理、就业创业、劳动实践)和八个项目(即学业门诊、考研辅导、思想广场、心理导航、就业教育、自主创业、劳动教育、助教助管)组成,着力为学生搭建宽阔的“成长、成才、成人”的平台,实施两年来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

三、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自2013年起,吕梁学院就与山西微风无人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在职业培训、学生实习就业、航模会组建、夏令营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多维度的合作。2015年4月,双方正式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商定:山西江川国威无人系统科技有限公司为吕梁学院实习就业基地,为吕梁学院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机会,优先安排吕梁学院毕业生在公司就业,为吕梁学院相关专业提供科研支持;吕梁学院为山西江川国威无人系统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为公司培养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公司培训学校提供理论教学支持,成为公司培训学校的生源地。同月,吕梁学院与国防科技大学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也正式签约,彭顷砡院长详细介绍了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情况和设立研究院的背景,他强调,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首长的认可和关心,已经成为全国同类研究院的旗帜,研究院将充分发挥自身在量子工程、无人系统、云计算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吕梁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吕梁学院力学实验室已参与了具体工作,为无人机微型螺栓连接部分进行性能分析。

2015年8月,由吕梁学院牵头的无人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了省级协同创新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前期培育,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以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为重点,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在2014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吕梁学院学子自行设计、加工、制作飞行器,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73所高校代表队的1500余名运动员同场竞技,在与众多高校激烈的竞争中,电动滑翔机取得了三等奖、“嫦娥奔月”火箭两队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教练等多项荣誉,充分展现了学校航模队的实力。在2015年7月的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上,吕梁学院机器人团队共参加8个项目的比赛,比赛期间,团队顽强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和压力,经过与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澳门科技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等50余所高校的激烈角逐,最终在所参加的8个项目中全部获奖,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其中,全局视觉2V2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获得季军。这是吕院机器人团队在国际赛事中首获佳绩。吕院队员在赛场上的优异表现,引起国际水中机器人联盟主席、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广明教授重视,他来到吕梁学院团队,与师生交流并合影留念。

下一步,吕梁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协同单位的合作,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与协同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不断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满足行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第七部分 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办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不足,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了很多措施,师资队伍数量短缺状况有一定缓解,但随着我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双师型教师的短缺又成为制约我校转型快速发展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大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和高水平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我们应在此前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不求所有、唯求所用的原则,通过人事代理等手段,加大柔性人才引进力度,实行专兼职结合、开放式教师选用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重点引进或培养具有行业背景或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通过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选送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实践锻炼,看中教师服务于行业产业的实际能力,同时吸引企业人才来校承担教学任务或指导学生实践,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永恒主题。我校于2015年4月正式获准加入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为我校转型发展的新起点。如何夯实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基础,真正实现这次转型,关键是要加强应用技术型大学内涵建设。

1、把专业设置和调整作为体现应用型特征的重要抓手,申报新专业要符合我校办学定位,在新专业审批受到数量限制的情况下,可通过设置专业方向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专业与学科应一体化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整合,积极构建专业集群,优势互补,发挥集聚效应,支撑学科的发展。

2、把课程改革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首先从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入手,实现课程内容由知识逻辑体系为主向技术逻辑体系为主的转变;改革教学方法,采用PBL、CDIO、项目驱动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把质量建设与专业认证、审核评估紧密结合,推进国际化办学。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讨论、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在课外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严格管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办学之路。目前,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正以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认真践行“弘毅行知”校训,以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造就一种充满志气、朝气、锐气的校风,一种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风,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事业氛围,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凝炼和弘扬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使之成为学校弥足珍贵的软实力,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观念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内涵发展,提升三个能力,以更加开阔的战略视野、更加清晰的发展理念、更加强烈的改革意识、更加得力的工作举措,在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内涵质量、优势特色、服务贡献、发展空间上实现更多更大的突破,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院办电话:0358-3389029 

传  真:0358-3389097 邮政编码:033001

电子邮箱:yzb@llu.edu.cn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
  • 信息公开
  •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