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规划
吕梁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2-05-15 17:20 作者: 编辑:院办管理员    (点击: )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 战略重点与优先主题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与实施要求

“十二五”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对比表

“十二五”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年度任务递增表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山西和吕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事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山西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学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发展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政 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行政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基本完成了“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学校顺利实现了升本目标,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目标日益清晰,办学定位基本确立

在升本过程中,通过开展建设吕梁学院大讨论,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调研和论证,基本确立了学校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本科学院。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厚实、技能扎实、作风朴实、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吕梁,面向山西,辐射周边,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强化工科专业,发展特色专业,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办学方略定位:扩展规模、提升内涵、强化特色。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合格本科院校,使之成为吕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集聚培养中心、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中心、先进文化培育发展中心。

(二)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规模持续扩展

新增校园面积744亩,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图书馆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6.74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宿舍面积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从12270万元增加到48452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2519万元增加到4500万元,新增图书资料30万册。截至2010年底,全日制在校学生8896人,其中本科生达到2441人,占在校学生数的27%,成人教育学生从687人增加到931人,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三)学科专业结构渐趋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由2006年的28个专科专业发展到30个专科专业、1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

学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加大“质量工程”投入力度,积极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1门;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承担省级教改项目9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写作竞赛等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普遍提高

学校专任教师达到369人,其中有教授20人、副教授122人,达到教师总数的38%;有博士9人、硕士155人,达到教师总数的44%;有“双师型”教师208人,达到教师总数的56%。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西省教育厅党组和高校工委联系的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10人,有吕梁市优秀科技人才3人,吕梁市学科带头人1人,吕梁市名理论、名艺术工作者各1人,在省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10人次,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

(五)科研工作进展明显,社会服务初见成效

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不断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积极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十一五”期间,教师共发表论文47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5篇,被SCI、Ei等收录62篇;出版教材、著作78部;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课题37项,授权专利4件。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合作完成技改项目28项,为企业完成订单培养1000余人,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等培训各级各类人才5000余人次。通过深入开展“三支一扶”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科技、教育等服务。2007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学校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党务、行政工作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学校领导班子处理复杂事务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重大活动,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各级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系列成果。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反腐倡廉、校园文化、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建设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平安校园、山西省党建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及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从1998年起,连续12年被命名为山西省文明单位,2007年起,连续4年被命名为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

“十一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总体实力大幅度提升,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为“十二五”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方向有待凝炼,学科结构和布局有待优化。

(二)专业的应用性和适应性不强,专业建设内涵不足,专业结构尚需调整优化,特色专业建设力度有待加大,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师资队伍尚未完全适应办学需要,教学、科研团队有待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有影响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及高水平创新团队亟待培育。

(四)科研整体水平不高,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少,科研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促进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产学研用的制度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五)办学经费严重短缺,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三、面临形势

综合分析国情、省情、市情和校情,“十二五”时期既是学校迅速提高办学能力、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解决各类结构性矛盾、突破发展瓶颈的挑战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颁布实施,“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奋斗目标的确定,新一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启动等等,都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从省内环境看,山西省被国家批复设立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吕梁市要全面实施“五三”发展战略,实现“再造两个吕梁”的宏伟目标,吕梁市委市政府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吕梁学院的龙头作用”。地方对智力、人才、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和急迫,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二)未来挑战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走低,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资源过剩,必然会给资本、区位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建本科院校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新期待,迫切要求学校更新观念,提高质量,走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并重之路。作为一所刚刚升本的院校,我们面临省内老牌本科院校、同类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的多重激烈竞争。

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学校在转型跨越发展过程中要赢得主动、获得资源、实现发展,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理念

态度决定一切,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办不出一流的学校。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加深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知,强化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一)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现代大学的四大职能,培养个性和人格全面发展,能够就业、立业,具有生存与发展潜力的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学校作为一所教学型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坚持育人为本,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师资队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

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教师的水平代表着大学的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的命脉和关键,没有优质的教师,就没有优质的大学。办好学校的关键就在于名师如林、唯才是用、兼容并包、宽容尊重。

(三)教研相长是学校的内在要求

推动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促进二者协调统一,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学校作为一所教学型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尽快消除科研短板的制约,建立与合格本科院校相适应的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管理机制,切实做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结合、教研相长,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四)办学特色是学校的潜力所在

大学的潜力不仅在于优良的传统,更在于鲜明的特色。大学的发展要摒弃模式化发展的方式,避免“同质化”趋势,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办学特色代表着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也彰显着学校的独特发展潜力。有特色才能上水平,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学校培育和强化办学特色应在“地方性、应用型”上做好做大文章。

(五)服务贡献是学校的价值体现

随着智力因素和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学校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建设区域科技文化高地,引领区域文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与科技支撑,既是学校的使命,更是学校的价值所在。

二、发展战略

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是“三步走”战略。具体内容为:第一步,在“十二五”时期,创建合格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完成“三大转型”:即由本专科教育向完全本科教育的转型;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大学制度的转型;由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初步转型,基本确立教学研究型大学构架。第三步,到2030年,全面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确立教学、科研两大中心,在办学层次、研究生教育、重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学的四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更名为“吕梁大学”。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落实“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这一时期,学校将以创建合格的教学型本科院校为目标,全力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即“推进四个扩大,实现三个转型,落实两个提高,确保一个中心”。四扩即扩规模、扩专业、扩师资、扩基建;三转即由小规模向中等规模转型,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由师范类专业为主体向以工科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转型;两提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教职工待遇;一保即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四三二一”发展战略概括了学校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心,体现了学校事业增长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突破点,是学校“十二五”时期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关系的理性选择。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扩展规模、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全面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以更加开阔的战略视野、更加清晰的发展理念、更加强烈的改革意识、更加得力的工作举措,在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内涵质量、优势特色、服务贡献、发展空间上实现更多更大的突破,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服务有力、人民满意”的地方性应用型合格本科院校。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力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使学校事业跃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平台。到“十二五”末期,学生规模、本科专业数量、教师人数、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教职工收入等主要指标,同比2010年实现全面翻番,办学实力与水平全面提升,基本构建起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与办学格局,建成合格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成为山西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迈出未来二十年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关键性的第一步。

(二)主要目标

办学规模:扩大本科生规模,控制专科生数量,拓展继续教育,到2015年末,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0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达到5000人,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

学科专业:按照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培育一批方向明确、队伍稳定、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构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培育5~7个校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总数达到40~50个,建成3~5个省级特色专业,5~8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5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100门校级优质课程,力争实现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零的突破。

师资队伍: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构建符合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总数达到1350人,其中专任教师达到900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比例达到3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0%;建成3~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3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10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校级优秀创新团队;培养1~2名省级拔尖创新人才,5~8名省级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达到500人以上。

科学研究:建成应用化学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等5个校内科研机构,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5项、横向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0篇以上,授权发明专利5~8件以上,出版著作、教材150部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年科研经费突破1000万元。

办学条件:年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经费1000万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年新增图书25万册,图书总量达到200万册,提升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校园内网络无盲点连接,实现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标准化;深化后勤改革,建成社会化、节约型后勤服务体系。

校园建设:完善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筹资8亿元做好二期、三期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700亩,建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

合作办学:大力实施校地、校企、校际合作,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推进省教育厅与吕梁市共建吕梁学院,与吕梁3~5个县市及50个省市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国外高等院校教育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校园文化: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营造良好大学文化氛围,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力争创建国家级文明和谐单位。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建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 战略重点与优先主题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夯实发展基础的关键阶段。为顺利实现学校“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目标,学校确定了以下战略重点与优先主题,着力推进“九大工程”。

一、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四三二一”发展战略,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和“深化改革、完善体系、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以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完善科学发展的思想体系

深化“吕梁学院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按照本科教学评价标准的要求,着力转变教育思想,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正确认识四个差距:治校理念差距、管理水平差距、师资队伍差距、人才培养质量差距,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

(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并以此带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在质量、规格上的社会适应性。紧紧围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围绕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对照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特色项目培育和薄弱环节整改,打造学校本科教学的亮点。

(三)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按照“两级管理、三级保障”的总体思路,着力完善“保障、监控、反馈、提升”质量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校系两级监管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调研、分析、评估,健全评估机制,实施校内本科课程、专业及系部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评价和教学资源调控的主要依据,努力形成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改革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激励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探索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多种评价方式。

(四)完善素质教育体系

科学制定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氛围,提高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包容、推进学生个性发展,普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五)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创新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改进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项目”,构建和完善“见习+实习+就业”机制,大力扶持学生创业实践,逐步形成有影响、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落实个性化就业帮扶措施,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坚持以基地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建立50个就业创业基地、100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确保每年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六)提高附属中学办学效益

学校将加大对附属中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理顺校本部与附属中学的关系;附属中学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初中公立化,继续优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力争建成“吕梁顶尖、山西一流”的优质中学。

二、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根据“强化工科专业,发展特色专业,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交叉渗透,具有较强内生力和拓展力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学科专业建设引领学校发展。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依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快速推进专业的调整与优化,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加快专业转型步伐,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工科专业达到20个以上。加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重点建设化工类、矿业类、土木类、建筑类、机械类、材料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育学类等学科专业,建成3~5个省级特色专业。加快学科专业培育,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艺术)设计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等学科专业,形成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格局,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建设学科专业团队

以优势学科专业为龙头,凝炼学科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和引进有影响、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遵循学科互补、协同高效的原则,组建学科专业团队,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打造一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培养3~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

(三)强化学科专业管理

按照“统筹管理、分层建设”的思路,建立规划、实施、评估相配套的学科专业建设组织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和统筹,有序推进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着力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与效果。健全基于论证评估的专业准入和专业退出机制。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制定完善动态评审办法,健全学科专业规划、论证、建设和考核体系,有效推进学科专业的组织管理。

三、人才强校工程

根据国家和山西省相关人才战略规划和人才政策,制定学校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案,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突破口,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以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每年投入4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强校工程顺利实施,努力造就一支与本科院校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一)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聚焦优秀人才,创新引进政策,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依托重点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面向省内外聘任学风严谨、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高层次人才40名,重点招聘优秀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400名,充实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二)注重中青年教师培养

中青年教师培养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制定中青年教师稳定、培养、提高工作方案,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传帮带”培养模式,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业务培训,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做访问研究或继续深造,搭建广阔的教学、科研平台,通过压担子、分任务、提要求,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早出成果、多做贡献,不断增强其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和新一代领军人物。

(三)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特别是鼓励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领衔实践教学;制定有关政策和办法,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产学研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充实和稳定专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解决实验人员短缺问题;吸纳30名以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实践教学,努力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高的实践教学队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证。

(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坚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健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完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符合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职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共享事业成果,实现人生价值。

(五)突出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规范,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科研推进工程

强化科研兴校、科研促教意识,完善科研工作体系,加强学校与地方的联系和对接,进一步做好产学研用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方位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力争产生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一)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积极争取科研项目

构建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引导和激励师生多层次、多渠道申报科研项目,积极争取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以及省地市各级各类资助课题;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每年投入不少于200万元,设立科研基金,用于各类科研项目的配套和校级项目的资助。

(二)搭建科研平台,提高科研能力

建设应用化学、材料科学、机电设计、高等教育、区域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校内科研机构;以交口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打造煤化工工程中心、煤矿开采技术与创新实验实训基地、材料化学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和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培育3~5个科研创新团队;建立校地、校企、校际合作的长效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加强《吕梁学院学报》建设,提高办刊质量;积极争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发展平台,加大考评奖励力度,推动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注重产学研用结合,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主动加强与地方的科技合作;以课题申报、项目研究为纽带,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科研与产业对接,与地方政府共同搭建科技服务及成果转化合作平台,逐步构建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为主体,科技、智力和人力资源有序流动的工作体系,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长效机制,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拓宽学校生存发展空间。

五、管理创新工程

完善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明确管理职责,加强制度建设,转变管理职能,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和办学效益。

(一)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完善《吕梁学院章程》,加大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力度。深化行政机构改革,理顺职责分工,优化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机构、职责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适度下移管理重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绩效管理体系,增强基层办学活力。完善体现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的薪酬体系,大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转变机关职能,建立问责制,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机关。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绩效考核,加大激励与约束力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二)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办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教代会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新形式,不断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建立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构建起决策、执行、监管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管理体系。

六、资源集聚工程

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统筹校园布局,创新资源配置路径,优化整合校内资源,广泛拓展社会资源,扩大资源集聚效应,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统筹优化校内资源配置

有序统筹发展要素,完善优化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提高办学效能;优化校区布局和功能,重视资产管理,明晰产权关系,推行学校资产有偿使用,健全学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监督运营体系;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保护学校知识产权;加强经费管理和使用监督,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考评体系,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和节约激励机制,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拓展利用社会资源

从深度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好“地方性”、“应用型”文章。不断创新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共建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共建、专业实验室共建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拓展学校与社会贤达、校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捐赠激励政策,创新捐赠模式;探索建立校际合作的新模式,广泛开展与省内外本科院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和交流;加快学校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开展与国外高等院校的教育合作;扩大学校治理的社会参与,建立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为学校事业的新发展赢得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

七、基础保障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基础设施保障

实现办学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进一步优化校园布局,充分发挥校区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适时推进东校区、西校区置换。尽快办结新校区用地手续,完善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保证按时完工,交付使用;按照2万人规模,调整新校区规划,做好二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加强环境建设,高标准建成综合教学楼、综合服务楼、学生宿舍、文体活动中心、专家公寓等项目。切实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亮化,精心建设校园园林景观,形成布局合理、清洁优美、环境宜人、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二)数字化建设保障

完善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建立符合国内国际交流要求的教学资源平台、在线教学平台和网络虚拟实验室,初步建成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智能型、节约型、感知型的校园管理系统,校园管理逐步实现智能化和人性化。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畅通。按照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准,丰富馆藏资源,健全文献资源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积极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数字化综合服务门户。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着手建设数字档案馆。

(三)经费保障

制定经营校园的政策措施,拓展经费来源,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财力支持,积极吸纳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主动争取政府投入、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校友捐助等资金,多方筹措办学经费。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财务安全,科学整合资源,合理使用学校办学经费。

(四)后勤保障

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后勤管理模式,构建起高效、安全、优质、有序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健全服务目标,细化量化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益,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加强附属中学、校医院等附属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为子弟教育和师生员工保健就医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民生保障

重点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研究制定政策,关心教职工及离退休老同志的身心健康,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实现教职工收入同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完成新校区教职工住宅楼建设,让教职工过上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形成和谐奋进的事业氛围。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切实解决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八、文化创新工程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全面加强以“弘毅行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校本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的凝炼和提升,形成自身独特办学底蕴,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

(一)培育凝炼吕梁学院精神

深入挖掘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践行“弘毅行知”校训,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造就一种充满志气、朝气、锐气的校风,一种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风,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事业氛围,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凝炼和弘扬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使之成为学校弥足珍贵的软实力,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 二)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坚持正确导向,加强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等文化传播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着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信息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提升学校网络文化品位。大力加强各类学生社团建设,建好大学生活动中心,精心组织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着力打造体现学校特色、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从理念、视觉和行为三个方面,策划设计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统筹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丰富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着力建设既体现时代气息,又蕴含历史传统和办学底蕴的人文校园。重视品牌形象的推广,加大学校形象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学校知名度。

九、党的建设工程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主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和要求,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全校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不断优化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形式、内容和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总支建设目标考核和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在优秀大学生和中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注重质量、增强实效。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要紧紧围绕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和转型快速发展实际,培育和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作风。广大党员干部要顾全大局,真抓实干,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深入基层,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解难题、推工作、谋发展,以优良的作风带学风、促教风、育校风。

(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健全和规范党委会向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制定党代表任期制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作用发挥的途径和形式。坚持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公开选拔、竞聘上岗的方法程序,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优化干部资源配置,注重选拔任用年轻干部,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和梯次。以提高领导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为核心,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实践锻炼和轮岗交流,加大学习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强化目标管理,注重量化考核,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干部责任追究和分流退出机制,激励和约束干部充分发挥表率带头作用。加强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监督,促进后备干部健康成长。

(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与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确保权力运行规范、透明,逐步建立起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要求,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继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洁意识,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多元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团学工作,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和社团组织建设;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八)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切实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有针对性地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安全教育,重视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加大技术防范投入,完善校内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为师生员工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着力形成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与实施要求

“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必须充分认识建设合格本科学院的艰巨性、复杂性,审时度势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始终坚持认清形势明目标,抢抓机遇;始终坚持创新思路解难题,寻求突破;始终坚持脚踏实地抓落实,提升水平;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推动发展,形成“思路清、目标明、人心齐、风气正”的生动局面,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强基础、促转型、创特色、树品牌,促使人才培养上质量、学科建设上水平、学校管理上层次,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全面落实,确保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高度重视规划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宣传,引深吕梁学院科学发展大讨论,大力营造落实规划的良好舆论氛围,让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深入人心,让实施规划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完善体系,协调推进

健全学校规划体系,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系(部)计划的功能和定位,形成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和系(部)计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建立专项规划、系(部)计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机制,确保学校各项事业整体协调推进。

注重年度计划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根据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明确工作推进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以重点问题的解决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稳步推进“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细化方案,全力实施

学校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切实贯彻学校战略意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单位要围绕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与措施、主要项目等,强化责任心,提高执行力,提出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一系列与“十二五”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导向、经费投入、内部管理、建设监控、进展督查、实效评价等保障制度。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认真执行规划中的各项任务与要求,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落实本规划的强大合力。学校要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首创精神,鼓励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

四、加强评估,狠抓落实

强化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将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科学分解到相关部门、相关教学系部,并明确相关目标任务完成的时限要求。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将作为重要依据,纳入各单位主要领导的绩效考核范围。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控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年度检查,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确保学校事业发展沿着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




“十二五”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对比表




类别

主要建设指标

现状

“十二五”末

学 科

专 业

建 设

省级重点学科(个)

0

1

省级创新团队(个)

0

2-3

省级重点实验室(个)

0

1-2

专业

本科专业(个)

16

40-50

专科专业(个)

30

0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个)

0

1-2

人 才

培 养

全日制在校生(人)

8896

20000

国家级精品课程(门)

0

争取突破

省级精品课程(门)

3

5-8

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个)

2

3-5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1

3-5

初次就业率

90%

稳定在90%以上

科 学

研 究

科研经费(万元/年)

50

1000

承担项目(项)

39

80

发表论文(篇)

474

800

出版著作教材(部)

78

150

授权专利(件)

4

5-8

师 资

队 伍

专任教师(人)

369

900

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人)

9

45

具高级职称专任教师(人)

142

270

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0

争取突破

省级教学名师(人)

4

5-8

办 学

条 件

馆藏图书(万册)

72.4

200

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4500

12000

教学用计算机(台)

1312

2000

实验实训基地(个)

53

100

多媒体教室座位(个)

6574

12000

校 园

建 设

校园面积(亩)

978

1700

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25

50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

15

30






“十二五”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年度任务递增表






主 要 指 标

现状

年 递 增 数

十二五

末期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全日制在校生(人)

8896

3000

3000

2000

2000

2000

20000

本科专业(个)

6

10

8

8

8

8

48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个)

0

1

1

1

3

省级重点学科(个)

0

1

1

省级创新团队(个)

0

1

1

1

3

省级重点实验室(个)

0

1

1

2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门)

0

争取突破

省级精品开放课程(门)

3

2

1

1

1

8

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个)

2

1

1

1

5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1

1

1

1

5

科研经费(万元)

50

200

200

200

200

200

1050

承担国家级项目(项)

0

1

1

1

3

承担省部级项目(项)

8

1

2

2

2

15

发表论文(篇)

474

60

60

80

80

100

844

出版著作(部)

78

8

12

12

16

24

150

授权专利(件)

4

1

1

1

7

专任教师(人)

369

120

120

100

100

100

909

教授、副教授(人)

142

25

25

25

30

30

277

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人)

9

3

5

8

10

10

45

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0

1

1

省级教学名师(人)

4

1

1

1

1

8

双师型教师(人)

208

60

60

60

60

60

508

馆藏图书(万册)

72.4

30

25

25

25

25

202.4

教学仪器设备值(万)

4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2000

教学用计算机(台)

1312

200

200

200

100

100

2112

实验实训基地(个)

53

10

10

10

10

10

103

校园面积(亩)

978

500

300

1778

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25

15

10

50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院办电话:0358-3389029 

传  真:0358-3389097 邮政编码:033001

电子邮箱:yzb@llu.edu.cn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
  • 信息公开
  •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