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学科
学位、学科
山西省高等学校2009—2015年重点学科和学位建设规划
2012-03-12 19:55 作者: 编辑:院办管理员    (点击: )

为加强我省重点学科和学位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学科学位建设水平和研究生教育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山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高等院校学科、学位建设实际,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制订《高等学校2009—2015年重点学科和学位建设规划》。

一、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

1、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山西地处华北西部、黄土高原东翼,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余万人,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对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举足轻重。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发展,全省已基本形成一个以重型结构为特征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煤炭、冶金、电力、化工、机械是全省的优势工业,其中煤炭、电力尤为突出,2008年煤、焦、电产量分别为60947万吨、8236万吨和1789亿千瓦时。其中煤、焦产量和电的外输量为全国第一。近年来,山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材、机电、轻纺、食品、医药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工业,各种制造加工工业和化肥、农药、橡胶、塑料、化纤、玻璃等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全省呈现“经济保持增长,结构趋于优化,效益稳步提高,民生继续改善”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938.7亿元,人均GDP达20300元;粮食总产量达102.6亿公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1亿元,完成旅游总收入739.3亿元;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35.1亿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518.0亿元;财政支出规模明显扩大,一般预算支出1313.1亿元,增长25.9%,其中教育支出增长30.7%。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增速比上年加快4.5个百分点;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6.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97.2元。

然而,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归结起来就是“五个过大、三个过多”: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比重过大、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过大、传统产业中粗放型工业的产能比重过大、整个经济运行中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问题过多、安全生产事故过多、社会事业欠账过多。其实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发展的协调性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省委省政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提出要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全省上下正在向着这一发展目标努力。

2、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今后五年,山西省将实施三大战略:一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抓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使山西成为和谐稳定的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二是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挖掘山西的文化底蕴,以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发展,将展示历史文化与发展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促进山西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开展事关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三是实施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以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推动全省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使山西经济的发展从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依靠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管理创新,促进山西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山西省实施更加积极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煤化工、材料、装备制造和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当前,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积极贯彻中央的战略方针,努力扩大投资、促进增长,全省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领域项目总投资约6500亿元,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出口,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对山西经济的拉动作用,目前已初见成效,经济出现企稳向好局面。

3、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山西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对资金、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有着迫切而旺盛的需求。全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紧缺,经济结构调整急需的高精尖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涉外经贸、复合型等人才严重匮乏。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将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统筹高层次队伍建设,有效提高人才的利用率。通过项目、课题、团队吸引国内外同行或跨行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我省关键行业、重点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为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二、山西省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任务,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更是增强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山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通过科学规划,加强建设,优化结构,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满足山西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1、山西省重点学科的现状

我省高校现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145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3个,省重点学科41个、省重点建设学科60个、省重点扶持学科36个。按重点学科大门类分布情况:人文社会学科19个,经济学学科7个,理学学科25个,工学学科44个,农学学科11个,医学学科19个,管理学科10个。从布局结构看,工、农、管理类学科相对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问题。因此,需要积极调整重点学科结构,鼓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从实际条件和社会需求出发,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服务有力的重点学科体系,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2、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根据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今后几年的总体目标是: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发展一批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建设一批填补山西空白的学科、扶持一批急需的弱势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力争到2015年,实现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通过验收并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形成凸显特色和优势、布局合理的学科结构,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核心和带动作用,通过加大投入与政策支持,推动全省整体学科上质量、上水平,承担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双层任务。促进高校与在晋企业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重点学科,加快建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群,增强全省学科在国内的综合竞争力。

3、学科建设重点

我省学科建设的重点是,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学科布局结构,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省重点学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步伐,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在现有学科基础上,为加快大学科平台、大团队建设,促进交叉与融合学科快速发展,更好地与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设对接,启动山西省一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优先支持与我省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基础学科相关的学科,特别是服务我省重点发展产业(八大支柱产业包括煤炭、炼焦、冶金、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旅游)和新型产业的学科;新增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和空白学科,扶持一批弱势学科。

三、山西省学位建设规划

无论是增强全省经济实力,还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作保证,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省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0个,包括一级学科覆盖的博士点总数10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3个,包括一级学科覆盖的硕士点总数477个。

1、学位授予单位建设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我省单纯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太少,结构自然不能合理,加强和完善学位授权体系建设是学位建设的重点工作,增加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今后很长时间的紧迫任务。为了适应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后五年力争新增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大同大学、长治医学院3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

2、学位授权点建设

学位授权点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空白学科和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学科再申报一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参与我省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以建设一级学科授权点为导向,推动优势资源、强势学科的整合重组,扩大学位授权覆盖面,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

(1)博士学位授权点

以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前沿学科、具有较大学科覆盖面、交叉融合的学科群为目标,全省一级学科博士点争取达到20个。选择本学科领域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扩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覆盖面,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填补空白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到2015年,争取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70个。

(2)硕士学位授权点

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硕士点,鼓励在学科领域内有2个以上(含2个)硕士点的学科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建设,争取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00个。在国家允许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中,有关院校要抓住机遇,加快建设,争取尽早获得学位授予权。积极扩大专业学位点的建设,各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主动承担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培育我省硕士学位建设新的生长点。

四、保障措施

学科建设对高等教育质量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家级和省重点学科集中在我省高校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体,也是承担国家和我省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更需要高等学校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为此,要实现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共生效应,就必须优先发展重点学科,大力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学科。

1、集中力量加强学科建设

以重点学科平台和优秀导师团队建设为抓手,在学科梯队、学位建设、学术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实施相关学科的交叉、联合、渗透,走“集团式发展”的道路,构筑新型的集成学科群,稳步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机遇,培养一批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不拘一格塑造学术领军人物,在各学科组建一支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学术团队,培养后备力量,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国家和省重点学科从加强队伍建设着手,鼓励从海外和省外引进高级专家、教授、学者,选拔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站在国内学术前沿的学科带头人,组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团队和优秀导师团队。根据学科团队的人员特点,凝练若干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在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选择具有创新力和突破性的主流方向,树立优先发展、重点发展主流学科的理念,打造品牌学科。通过重点研究方向的建设带动整个一级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把平台和团队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群”联系起来,在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研发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2、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

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都要加大对重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融资,开拓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形成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学科学位建设工作规划的顺利实施。省财政对重点学科的投入要高于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的增幅,高等学校要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投入,发挥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快高校重点学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每个学科都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实现同类学科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提高使用效率,确保有限的资金、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提升学科实力

重点学科是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础,也是增强办学实力的关键所在。学科发展既要突出优势和特色,也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在原始创新和关系我省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中主动寻找攻关项目,置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现价值、提高创新能力。抓住山西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确定学科研究方向,解决高尖端关键技术难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率,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发挥重点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活动,在服务中争取支持,在贡献中求得发展,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4、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学习与创新是学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个学科都要经常性地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研讨,尤其是鼓励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展开学术争鸣,弘扬理性批判、实事求是的正气,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树立追求真理、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通过高层次的学术活动,开拓研究领域,开阔学术视野,把握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和动态,增强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交流中彰显学术个性,吸纳不同的观点,弥补自身的局限性,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达到提高学科理论水平的目的。

发布日期:2009-12-25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院办电话:0358-2274226 0358-2274227

传  真:0358-2274229 邮政编码:033001

电子邮箱:yzb@llu.edu.cn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
  • 信息公开
  •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